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专题辅导课方案

第七讲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9-21浏览次数:985

    教学基本要求:

    1.深入理解共产党人在新时期要补好精神之“钙”的重要意义,浅析如何“补钙”

    2.认真梳理并正确认识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体现了哪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深刻理解并正确掌握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等科学思想方法

    4.如何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掌握并运用好调查研究的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穿了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一条红线,这就是马克思立场、观点和方法。本专题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其核心要义,领会其思想精髓,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的立场

    从什么出发、站在什么立场上、为了什么人、依靠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从马克思的原著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解读中,可以总结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1]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以坚定的政治信仰、真挚的为民情怀和强烈的历史担当意识,再次重申了这一根本立场。

    1.坚定的政治信仰

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充满着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和人民事业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心。

    一是理想信念是“三观”问题的“总开关”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穿其中的一根重要红线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就是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习总书记又指出,要切实解决好“总开关”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理想信念问题。其次,要常怀敬畏之心,将“总开关”不断加固、加厚、加牢。再次,要加大对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惩处力度,把牢“总开关”保驾护航。最后,党员干部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不断拧紧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总开关”。

     信仰坚定了,才能找到习近平总书记为青年打开人生成长的那把总钥匙,才能从容驾驭青春的选择。习总书记寄予青年朋友们,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靠信仰的力量,在大是大非面前,青年方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靠信仰的力量,在大风大浪面前,青年方能始终保持坚定的立场;靠信仰的力量,在各种诱惑面前,青年方能始终经得起历史的考验;靠信仰的力量,青年方能始终驾驭青春的选择,确保成长不偏移、思想不偏向,方能最终创造出彩的人生。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二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

信仰是事关重大和长远的政治课题。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革命建设时期还是改革时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始终是我们党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党要领导全国人民创造新的辉煌,需要党员牢固树立和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必然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忠实践行服务人民宗旨的必然要求;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必然要求;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保持特有优势的必然要求。

三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习总书记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失、精神迷失。所以“缺钙”就需要“补钙”。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缺钙”者首先要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看家本领之“钙”,加强理论学习,补齐理论短板,夯实理想信念之基,把理想信念融入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补足精神上的“钙”,不辜负人民的重托和希望。克服“本领恐慌”,唯一的出路在学习,广大党员干部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处置问题的能力,才能扭转“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局面。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时时警惕,“钙”的流失极易发生,因此,“补钙”必须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把“补钙”当作自己每天的必修课,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四是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坚定道路自信,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题和目标;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坚定理论自信,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坚定制度自信,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则,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就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

    2.真挚的为民情怀

    一切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仅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 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人民至上、以民为本,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也是他强调最多、讲得最深的问题。

   一是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人力量的源泉。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如果离开人民的支持,脱离了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获得生存和发展,更不可能获得执政地位。

人民群众又是共产党的智慧之根。

    二是群众观的核心是谋利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为民着想”就得号准“民需之脉”,体味百姓切身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第二,抓小、落细、柔性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无论坚持以人为本,还是坚持执政为民,最终都要落实在一件一件的实事之中。对这些实事的界定,既体现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惠及全社会的 “大事”,也体现在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家门口的“小事”

第三,保证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就是在国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前提下,使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社会福利和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得到相应提高,过上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生活。要兼顾和协调好国家、人民的整体利益与不同阶层、不同团体的具体利益,既保证党和国家的根本政治利益得到维护和发展,又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让不同阶层、团体和个人充分享受应有的政治权利。

第四,让群众有幸福感。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一句“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再一次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的“人民观”,又一次强调了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人民”。

    三是群众观的前提是倾心于民

关于与人民群众联系的途径和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首先要对人民群众有真挚感情。真情,要由心而生“流”出来。只要各级干部走心地与百姓交流,用心地工作,再难的改革也会有办法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的群众观的前提是倾心于民,心系百姓。他指出,要做到情为民所系,就要以党的先进人物为榜样,培养和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学习和树立五种崇高的情感。

 1.强烈的历史担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的新一届政府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经济的更健康、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问题;深化改革的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国土安全问题和严重腐败问题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一系列讲话体现了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和对人民的责任担当。

 一是讲话反复强调要接好历史的接力棒

第一,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因此,接好历史的接力棒首要的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连续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之前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在这篇大文章上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第二,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习近平同志在广州考察时指出,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全面深化改革,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允许摸着石头过河,要强化改革责任担当,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

 第三,实干托起中国梦

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是为了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这一重要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每一个人付出艰苦努力,用实干托起中国梦。

二是讲话强调领导干部要勇担重任

要接好历史的接力棒,领导干部要勇担重任。讲话强调责任重于泰山,领导干部要有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摒弃私心杂念,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刚刚当选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同志郑重宣示:担任国家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敢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是领导干部的时代责任。讲话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

习近平同志讲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了富国强民、戮力复兴的责任担当。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有为党尽责、为国奉献、为民分忧的担当精神,始终把责任扛在肩上,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二、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当代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联系中国实际做了创新的发展。坚持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用矛盾分析法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改革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石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治国方针。

    1.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一是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与发扬务实的思想作风

习近平强调,要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

第一,世界的物质性与一切从实际出发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恰恰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根本要求与生动体现。我们必须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中国国情,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实事求是的党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的思想路线。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拿事实来说话,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派。

第三,坚持实事求是,要做到“四个就要” 

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当代中国如何坚持实事求是问题上提出“四个就要”,即: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就要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第四,发扬务实的思想作风

务实的思想作风可以体现为政绩观、用人观及作风建设上。在政绩观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扬钉钉子精神”,在用人导向上,把“勤政务实”作为好干部五个标准之一在关于作风建设上,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三严三实”作风要求。

  二是联系的系统性与坚持全面观点

习近平强调,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第一,坚持联系的系统性,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本领

科学的系统论是在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观点基础上,以普遍联系观点为指导,从整体上全面深入处理系统的构成要素,注重以联系观点看问题,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把握问题的关联性、整体性。

第二,坚持“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的全面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全面观点要努力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切实增强全局意识,二是维护全局利益,并不否定局部利益,三是坚持局部服从全局,搞好统筹兼顾。

  三是矛盾原理与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

习近平指出,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

第一,坚持矛盾观点,强化问题意识

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观点,学会运用矛盾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二,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

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工作中,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目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们党在现阶段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

第三,“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中国的道路必须符合我国的国情。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第四,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解决方式

要区分社会领域矛盾性质问题,区分好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尽管在某些特殊领域存在着敌我矛盾,但绝大多数都是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必须通过改革、通过发展、通过自我完善来解决。

    四是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一个民族要跻身时代的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引。一个政党要实现理论的创新,一刻也离不开实践的探索。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第一,理论创新源于实践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实际就是推陈出新、新旧代谢、破旧立新的创新过程。创新是世界永恒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理论创新引导实践创新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掌握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辩证关系,以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以理论创新引导实践创新,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

第三,解放思想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前提

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没有解放思想,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习近平尤其鼓励青年人解放思想,号召广大青年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

    2.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等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哲学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历史唯物主义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论基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反映。

    一是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与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习近平总书记从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和分析方法出发,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提出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发展生产力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提出社会基本矛盾是不断发展的,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目的旨在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当今中国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改变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因素,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从而为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发展生产力的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发展生产力的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目的都在推动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和提供政治保障。

    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必须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是当今中国的社会存在,正是这种存在决定了当今中国出现了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思潮。这些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为此,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一些思潮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等通过互联网长驱直入,并同国内一些错误思潮合流,形成了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强烈冲击,特别是各种错误思潮对社会存在的消极阻碍作用。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决不能掉以轻心。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习近平在讲话中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梦就是要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与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在社会基本矛盾问题上坚持发展的观点,努力做到不断适应。

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相对不足,劳动者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不是很高,市场缺乏活力。主要因为生产关系在某些方面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在现实社会中,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较低的实际尤其是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没有完全反映劳动者这种要求,影响了劳动者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和创新活力的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发展对提高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创造活力提出了新要求,但发育不全的市场机制和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影响了劳动者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的充分发挥。要言之,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和创新活力不足。同时上层建筑在某些方面阻碍了经济基础的发展。在经济基础发展过程中,市场主体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新要求,但传统行政体制使政府直接配置资源,影响了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和市场活力,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出新要求,但政府权力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分配公平的实现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建立。习近平强调,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

    四是群众路线与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群众路线基本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为改革如何发挥群众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改革只有一个指向,为人民而改革,这是改革的根本价值;改革只有一个标准,尊重人民意愿,这是改革的基本立场。越是面对繁难复杂的改革任务,越要善用群众的参与热情、畅通群众的参与渠道、完善群众的参与机制,让一切推动社会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具体说来,群众在改革中的作用如下:

    首先,依靠群众参与改革。人民群众是执政党的坚实基础和力量源泉。历史和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中有真理,群众中有方略,群众中有智慧,群众中有力量。决策的作出,都是从群众中来,从解决当时社会的突出矛盾出发,以大多数群众的迫切愿望为依据,让大多数群众受益为落脚点的,因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拥护和支持,取得了成功。其次,依靠人民推进改革。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尤其是改革中涉及的民生问题,要在充分听取广大人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决策,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再次,凝聚民心深化改革。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战略机遇期、矛盾凸显期交织,改革的深水区,使我们面临的任务格外繁重、挑战较为严峻、问题错综复杂。因此,要强化依靠群众的意识,凝聚民心,从群众智慧中汲取力量,靠群众参与攻坚克难,政府要广泛听取和采纳民意,做决策要听民声、合民意、惠民生。 最后,凝聚民力推进改革。我们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都要紧靠人民来推进,做到谋划改革汲取人民智慧,推进改革凝聚人民力量,检验改革依靠人民评判,使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程成为人民广泛参与、普遍受益的过程。

   详见附件.....